|
| 劉世芳。(中評社 張嘉文攝) |
中評社台北11月25日電(記者 張嘉文)民進黨政府近日透過內政部長劉世芳在立院答詢,再度將“兩國論”推到第一線。從綠委接連作球質詢,劉世芳順勢表態的節奏來看,這似乎是一次有布局、有目的的政治操作,透過指稱“中國大陸是外國”、陸配適用《“國籍法”》,包裝成“主權”定位的重大論述戰。
綠營這樣的操作手法並不陌生,民進黨過去在兩岸議題上,常以某個行政或社會議題為切入口,再逐步導向他們想要塑造的風向。這次劉世芳一再將陸配適用國籍法的問題搬上檯面,且立場十分強硬,24日甚至在綠委做球下,直接將大陸定義為外國,形成一套完整話術,稱如果大陸不是外國,就是承認台灣是中國一部分。
這種試圖以行政手段改變憲法“主權”定位的做法,目的是要讓社會逐步接受“大陸等於外國”、“兩岸等於兩國”,藉由不斷重覆敘述,成為民眾的直接印象。
惟這樣的論述將帶來兩個後座力。第一,是對中國國民黨的政治壓縮,綠營若成功讓“大陸等於外國”,“兩岸談和解就等於向敵人投降”成為社會主流民意,國民黨在兩岸論述上將完全失去立足點。藍營若主張交流,會被貼上“對敵妥協”標籤,但若跟著綠營屁股走,又喪失自身主張,只能永遠被民進黨壓著打。到最後,國民黨不僅失去兩岸議題上的差異性,甚至連爭取選票的空間都會被壓縮殆盡。
第二層後果則是結構性問題,如果綠營將大陸定義為“外國”,等同把《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架空,這個動作若持續放大,兩岸原本“尚未統一前之特殊關係”的法理基礎將被侵蝕。今天是陸配變成焦點,接下來就是從事兩岸交流各種活動的團體或個人被限制。
綠營口頭上強調“維持現狀”,但行政官員卻屢屢透過個案操作,推動“兩國論常態化”。長期下來,兩岸緊張只會升高,而台灣內部也會更加撕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