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民進黨籍立委沈伯洋。(中評社 資料照) |
中評社台北11月13日電(記者 張穎齊)民進黨籍立委沈伯洋遭央視祭出全球通緝,賴清德11日點名中國國民黨籍立法院長韓國瑜必須聲援,韓一席“有病卻叫他人吃藥”,引爆民進黨怒火,行政院長卓榮泰、民進黨中央、立院黨團聯袂圍剿。但兩岸外交掌握在民進黨手中,卻又為何猛攻韓國瑜?抑或是民進黨已有提前開打選戰、轉移焦點的戰略布局?
韓國瑜12日與國民黨籍立法院副院長江啟臣開臨時記者會,以“台灣安全四隻腳”回擊,強調院方會保護立委人身安全與言論自由,但同時批評民進黨執政路線“打斷了三隻腳”,只剩美台關係艱困撐持。隨後民進黨中央與黨團連袂反擊,痛批韓“大錯特錯”,並質疑其“缺乏院長風骨”。這場圍繞沈伯洋事件的政治攻防,表面是民主自由之辯,實則折射出藍綠在選戰節奏與兩岸議題上的深層布局。
從時間序列來看,民進黨對沈伯洋事件的態度,顯然帶有高度政治節奏。沈伯洋遭陸方“立案偵查”影片於10月底曝光,民進黨團於10月31日即提議朝野“共同譴責”大陸跨境“鎮壓”,但遭國民黨總召傅崐萁反對、韓國瑜收案未處理。直至週後,賴清德點名韓國瑜,要求他“站出來”,民進黨中央與黨團才全面出擊。此舉顯示,黨內高層刻意升高戰線,把焦點轉移至“韓國瑜是否表態”。
然而,從“憲政”權責角度觀察,沈伯洋作為立委,沈的人身安全與言論保障固然重要,但主責應屬行政部門,包括陸委會、外交部、國安會等體系。立法院長的角色在於議事秩序與國會安全管理,並不具備外交或對陸溝通職能。民進黨此時強調韓國瑜要聲援沈伯洋、捍衛國會,某種程度上等於將行政權責轉嫁至立法部門頭上,政治意涵遠大於制度邏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