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策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評關注:由大閱兵看中國強國的底層邏輯
http://www.crntt.tw   2025-09-08 00:38:58
大閱兵要講的故事,不是霸權,而是一條擺脫舊有秩序的新道路。(中評社資料照片)
  中評社北京9月8日電(記者 俞敦平)九三大閱兵震撼全球,眾多西方主流媒體多以武器列裝與區域威懾解讀其象徵意義,將視角鎖定在軍事與地緣政治。但若把鏡頭拉遠,這場陣勢更像中國製造2025的期末驗收與2035“科技強國、文化強國”藍圖的預告:硬體在場上列隊,背後是一整套圍繞人才、算力、人工智慧與敘事的系統工程。

  2015年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曾被西方媒體冷嘲熱諷。隨著中國在電動車、綠能、高鐵、機器人、無人機等領域連續取得領先,引來美國科技限制甚至是制裁。儘管口號後來低調,投入卻更實。十年之後,閱兵方陣裡的艦載機、忠誠僚機無人機、新式導彈與無人潛艦,不只是軍工樣本,更是供應鏈精度、材料學進步、數控機床與感知演算法協同成熟的可視化結果。所謂軍民融合,實質是把龐大民用市場磨過的工藝與軟硬整合,推進到軍用可靠性的門檻——這才是“驗收”二字的含義。

  與閱兵並置的“京津冀布局”像是一份三地聯合答案卷。北京的首創·朗園Station從舊廠房轉身為影視後期與人工智慧生成內容(AIGC)的混合棲地,內容、技術與消費場景彼此穿透;天津以智慧零碳碼頭與低空經濟為代表,把綠能、自動化、人工智慧調度、機器人與港口運營打成一個閉環,直接對接全球供應鏈;而雄安,則把視線引向更深的底層——以開源指令集為基石、以城市級數位基建為骨架,對準“算力自主”與人工智慧大模型的長遠賽道。這套分工極像台灣三大科學園區的組合邏輯,又吸納矽谷創新機制與歐洲科學城的人本概念,證明這不是臨時拼接的舒緩計畫,而是長期精密的設計。

  若要尋找“決心”的具體形狀,由中國頂尖團隊打造的理想中的未來之城雄安則是最佳剖面。它並非衹有精緻的城市鳥瞰圖,而是將“科技自主”轉譯為可遷徙、可安家的生活秩序:大面積綠地與水系、四鐵共構的通勤網、產業與住宅混融的社區,還以150米限高中止“水泥峽谷”的壓迫。對重視教育的華人中產而言,當地教育資源與科研機構的同步布局本身就是誘因,子女可以就近進入研發梯隊;央企總部與研發部門的搬入,則為這座新城注入就業與產業的穩定“錨”。換句話說,雄安把“留住頂尖人才”這個政治目標做成了城市設計的公共產品,並以此回應長年的人才外流現實。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