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民眾黨力推的823核三延役公投雖未過,但這場18歲以上的大型民調,凸顯出三大意涵。(中評社 資料照) |
中評社台北8月25日電(記者 鄭羿菲)台灣民眾黨力推的核三延役公投,雖因少近66萬張同意票而未通過,但同意票碾壓不同意票逾2.8倍,凸顯民進黨“非核家園”神主牌已失效,再加上大罷免被32比0完封,賴清德執政1年多來的鬥爭路線,顯然不被台灣社會買單,對藍綠白陣營來說,更有三大意涵。
根據中選會統計,核三延役公投共有約590.6萬人投票,同意票約434.1萬票,得票率74.17%、不同意票約151.1萬票,得票率25.83%。不過,因核三延役公投並未與大選綁在一起,投票率非常低,僅有29.53%,最終導致同意票不足500萬523張,公投案並未通過。
核三延役公投的第一層意涵是,民進黨的“非核家園”神主牌已不是台灣主流民意,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因綁2018地方選舉,投票率高達54.83%,同意票589.5萬票,得票率59.49%、不同意票401.4萬票,得票率40.51%。當年的民意告訴民進黨,核能對台灣社會並非零和遊戲,只是民進黨並不理會,該公投案並未影響民進黨的能源政策。
緊接著的2021核四商轉公投,因四大公投案綁在一起,投票率有41.09%,最終不同意票426.2萬票(得票率52.84%)高於同意票380.4萬票(得票率47.16%)而失敗,讓民進黨得以延續非核路線。不過,今年的核三延役公投結果,不同意票降至2成5的新低,代表近幾年來AI產業發展需要穩定供電,及政黨鬥爭等複雜因素,都讓民進黨失去繼續堅持“非核家園”的底氣。
第二層含義是,台灣社會反綠情緒高漲。這需要從藍綠白政黨競爭的政治角度來看,核三延役公投投票率僅近3成,代表大多數中間選民保持沉默,也是藍綠白基本盤的競爭,在藍白合作下,同意得票率有74.17%、代表綠營的不同意票得票率僅25.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