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賴清德的團結十講引發爭議,成為藍營抗罷動力。(中評社資料照) |
中評社台北7月4日電(記者 張嘉文)7月26日的大罷免投票進入倒數,藍綠皆進入熱戰準備。賴清德以“團結十講”為大罷免催票,才進行到第四講就引發諸多爭議,成為藍營反攻好題材,訴求抗罷就是對賴的不信任投票。藍營5日在台北市府前的大造勢人數將成為動員效果的觀察指標。
台灣政治向來講究“母雞帶小雞”,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早早就預言,賴清德針對大罷免將有大出場,而局勢正如柯所言,賴清德隨後宣布展開團結十講,將自己和大罷免綁一起。
只是賴清德本想借自己的號召力,拉抬大罷免的政治正當性,並為後續補選鋪路,但所謂的十講才進行到第四講,卻因雜質說等等的爭議不斷,輿論焦點已從罷免藍委轉移到對賴清德的言行檢驗,反讓原本士氣低迷的在野陣營找到突破口。
原本綠營對大罷免寄予厚望,期盼透過罷免十席以上的藍委,反轉在國會的劣勢,但賴清德的每一講都傳爭議,似乎未如預期凝聚社會支持,不僅罷免正當性開始被質疑,更有轉成藍軍抗罷動力的趨勢。
藍營原本遇到的困境是,罷免投票和一般的正常選舉不同,據藍委們的實際經驗,至今仍有許多藍營民眾對於是否要出門投票不同意罷免一知半解,但藍營支持者對賴清德的爭議言行卻是十分氣憤,因此反對罷免結合對賴清德的不信任投票,變成藍營更好的宣傳口號。
目前國民黨在7月規畫了4場大型反罷免活動,包括7月5日在台北市政府前的造勢;7月10日在中央黨部的勞工後援成立大會;7月19日選前黃金周在新北、桃園及台中都有造勢;以及7月25日在凱道的選前之夜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