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策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新時代大陸高校台生國情教育的內涵、挑戰與優化路徑
http://www.crntt.tw   2025-11-07 16:46:51
  中評社╱題:“新時代大陸高校台生國情教育的內涵、挑戰與優化路徑” 作者:羅曉林(漳州),閩南師範大學學生工作部副教授

  【摘要】加強大陸高校台生國情教育不僅有助於台生更好地適應大陸的學習與生活,更能增進其國家認同,從而凝聚兩岸青年力量,共築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當下,大陸高校台生國情教育面臨著體系建設尚不完善、教育效果分化、教育實效性存在外部變量等困境。面對大陸高校台生的認知特點和成長需求,國情教育可以從優化課程體系、創新育人模式、構建協同育人機制和強化情感聯結紐帶等四個維度開展,有效增進兩岸青年相互瞭解,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貢獻力量。

  自1987年大陸高等院校招收第一位台生以來,兩岸教育交流已近40年歷史。近年來,赴中國大陸求學的台生人數逐漸增多,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大陸向台灣招生的高校已達400多所,在大陸高校就讀的台生已超1.2萬人。①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要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增進台灣同胞的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國家認同。②面對如此數量且基礎教育在台灣完成的青年群體,加強大陸高校台生國情教育,增強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培養更多助力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台灣青年,是當下大陸高校承擔的一項重大時代課題。

  一、新時代大陸高校台生國情教育的內涵

  國情教育是教育主導者運用一定教育手段促使教育主體深入瞭解本國國情、強化國情意識和觀念,以增進其愛國熱情和國家認同的教育活動。③大陸高校台生國情教育是指針對在大陸高校就讀的台生開展以增進國情認識、培養愛國情懷、強化使命擔當為基礎的教育活動,使這部分群體瞭解中國的歷史文化、經濟發展現狀與國內國際形勢等內容,促進他們的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新時代大陸高校台生國情教育內容的核心要義應包括中國歷史與文化教育、國家政治與制度教育、國家發展與成就教育、兩岸關係與和平發展教育等四個主要內容。

  (一)中國歷史與文化教育。泱泱中華,歷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國是有著世界上最古老歷史和文化的國家之一,中國的歷史與文化是民族自信之基和力量之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關乎國本、國運。④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推動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台灣青年是兩岸交流交往的主力軍。新時代大陸高校台生國情教育的核心內容首先要圍繞中國歷史與文化教育展開。

  一方面在教育內容上要涵蓋中國古代史、近代史和現代史,讓台生瞭解中國古代燦爛文明的同時,也深刻瞭解近現代以來遭受西方列強的侵略以及1949年後中國大陸的發展成就;另一方面要開展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教育,既介紹先賢哲人的文化思想,如孔孟儒家思想,又介紹多元的當代中國文化,如影視文化、網絡文化等,讓台生深入瞭解中華文明在思想文化、文學藝術、科技發明、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燦爛光輝,提升台生對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認同感。

  (二)國家政治與制度教育。國家政治與制度是一個國家治理的核心架構與規則體系,國家政治與制度教育是培養受教育者對國家政治體系、政治制度、政治過程以及相關政治現象的認知、理解和認同,以增強受教育者的政治素養、政治參與意識和政治責任感的教育活動。開展大陸高校台生的國家政治與制度教育,需要結合兩岸文化差異、學生特點以及教育目標,服務於促進兩岸文化交流與融合、培養台生公民意識、增進國家認同以及維護兩岸和平穩定等。

  一方面,國家政治與制度教育要將中國的國體、政體和政治制度的基本知識講授清楚,特別要把大陸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講透,讓台生深入理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大陸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當家做主的重要途徑和最高實現形式。除此之外,也要介紹大陸公民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和國家治理的途徑、方式,如民主集中制、依法治國、以德治國等。另一方面,國家政治與制度教育要聚焦教育意義,培養台生政治素養,增強國家認同,提升政治參與能力。幫助台生樹立正確的政治觀念、政治態度和政治價值觀,提高政治鑒別力和政治敏銳性,使台生能夠正確認識和理解國家的政治現象和政治問題,鼓勵台生積極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事務,為國家的發展和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國家發展與成就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團結奮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國家發展與成就教育是講授國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歷程、取得的成就以及背後的原因,具有增強民族自豪感、國家認同感,培養愛國情懷的功能。

  一方面,國家發展與成就教育要從歷史的視角把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展示出來,比如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體制改革、產業升級、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發展等方面的成就,特別是近年來在航天航空、深海探測、量子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領域取得的突破,讓台生深刻感受到大陸的進步和強大,激發對中國的熱愛之情和身為中國人的自豪之情;另一方面,國家發展與成就教育並非簡單的成績羅列或者一味地歌功頌德,而是通過回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從屈辱抗爭到偉大復興的壯闊歷程,讓台生讀懂中國大陸的發展道路,認識到脫貧攻堅、科技創新、綠色轉型等成就背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衹有將發展成就置於歷史縱深與全球視野中,才能讓台生真正理解兩岸血脈相連的命運紐帶。

  (四)兩岸關係與和平發展教育。兩岸關係與和平發展教育旨在通過闡釋兩岸關係的歷史脈絡、現實成就與未來方向,深化對和平統一路徑的認知。兩岸同胞擁有同宗同源的血脈聯繫、一脈相承的文化聯繫、相互牽掛的歷史情感,兩岸關係應該是和平穩定、融合發展、心靈契合的關係,兩岸同胞和平發展利國利民。

  一方面,兩岸關係與和平發展教育要包含經濟融合與共同發展、社會文化認同與情感聯結、青年使命與未來擔當等,從兩岸產業協作、惠台政策實踐、民間交流平台搭建、兩岸生活融合實踐、青年求學就業支持、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培育等方面著手,扎根兩岸經濟共榮之實、兩岸文化同源之基、兩岸青年共創之力,破除認知藩籬、形塑歷史自覺的使命。另一方面,兩岸關係與和平發展教育的本質是融合消解對立、以發展促進統一,要深刻認識到它的功能及意義。兩岸關係與和平發展教育不僅是知識傳遞,更是價值塑造工程,通過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強化“兩岸一家親”的歸屬感,通過台胞在大陸的獲得感、幸福感消解民進黨的汙名化宣傳,通過兩岸AI合作、工業設計研討會等前沿項目,引導青年將個人發展嵌入民族復興進程,用兩岸融合交流具象化的“中國故事”,教育引導兩岸青年共享和平發展的紅利。

  二、新時代大陸高校台生國情教育的挑戰

  新時代加強大陸高校台生國情教育有助於深化兩岸融合,增進大陸高校台生國家認同、厚植國家情懷,凝聚兩岸青年力量,共同助力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當前,在深入推進大陸高校台生國情教育過程中,面臨一系列挑戰:

  (一)國情教育重視不足,體系建設尚不完善。國情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公民(包括港澳台學生及海外同胞)對國家歷史、文化、政治制度、發展道路及核心價值的認知與認同,增強其國家意識、民族認同和社會責任感。一方面,國情教育既涉及意識形態引導,更與國家完全統一的時代命題緊密相連,核心目標是培養兼具家國情懷與國際視野的現代公民。一項針對全國23所高校台生開展國情教育的調查研究發現,部分高校沒有充分認識到國情教育的重要性,未能將國情教育提高到認同引導的戰略高度。國情教育課程內容包含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對引導台生的國家認同意義有限。⑤新形勢下,部分大陸高校對台生的培養存在“重專業、輕國情”的傾向,對國家相關規定的理解較為片面,未能將國情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

  另一方面,台生國情教育的體系化建設仍顯薄弱,呈現出明顯的零散化特徵。一些教育資源比較豐富的高校能夠結合自身優勢,調動各類教學資源,依託校際間資源共享與合作豐富國情教育課程;而一些教學資源相對匱乏的高校,就衹能開設公共課程講授國情、國史與社會文化等基礎內容的課程。此外,個別高校雖嘗試以戶外實踐、參觀遊覽等形式開展教育,但因缺乏系統性設計和連貫性推進,難以形成持續穩定的教育成效,也難以讓台生真正深入理解國家發展脈絡與制度優勢。

  (二)文化認知的深層差異與身份認同的現實困惑,是弱化台生國情教育目標達成度的關鍵因素,極易導致教育效果出現分化。一方面,台生的認知基礎差異源於複雜的成長背景疊加。台生成長於台灣,歷史上台灣受日本殖民,加之長期受西方價值觀的滲透影響,與大陸的社會主義文化體系形成客觀分野。兩岸社會制度的不同,進一步造成經濟治理、政治運作、社會治理模式的差異,導致台生對大陸政治架構、歷史脈絡的認知呈現明顯斷層——部分學生因島內教育與輿論的長期浸染,對國內外事件的解讀常帶有成見。更值得關注的是,台生在放假時返回台灣接受台灣的價值觀念,短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並不能完全改變台生的思維方式。⑥這種“雙重文化場域”的持續拉扯,使得大陸高校短期集中的國情教育難以徹底重塑台生長期固化的認知框架,固有觀念的轉變往往需要更持久的浸潤。

  另一方面,台生國情教育學習動機普遍存在三級分化。主動的學生認可國情教育的價值和意義,樂於接受國情教育,更會主動參與研討、走訪紅色教育基地;被動接受的學生多以應付考核為目的,缺乏情感共鳴與深度思考;個別抵觸者則受極端政治立場裹挾,對教學內容的排斥甚至演變為課堂互動中的隱性對抗。此外,大陸不同高校開展國情教育的教學方法適配不足,台生的成長經歷、認知基礎、政治立場存在顯著差異,統一化的教學模式如同用單一鑰匙開啟千把鎖,既難以觸動主動學習者的深層思考,也無法消解抵觸者的心理防線,最終導致教育實效參差不齊。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