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策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美國與台灣人工智能合作的態勢、特點及限度
http://www.crntt.tw   2025-11-07 15:28:55
  中評社╱題:“美國與台灣人工智能合作的態勢、特點及限度” 作者:李佳興(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國家安全學院(政法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山東大學東北亞學院博士

  【摘要】當前,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的戰略競爭日益加劇,呈現出技術主導與制度博弈交織的複雜態勢。在此背景下,美國與台灣為謀求人工智能領域的戰略優勢與科技治理主導權,選擇深化雙邊合作關係,構建系統化人工智能合作框架。美台人工智能合作側重於強化政策機制對接,聯合推動構建具有韌性的半導體供應鏈體系,協同布局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在實踐過程中,美台人工智能合作日益呈現出“戰略協同”性提升、非政府行為體主導性增強、美國高端製造業回流提速等特點。此外,諸如地緣政治風險、標準與規範差異、產業結構錯位、人才資源短缺等也成為美台人工智能合作走向分化的現實因素。

  一、問題的提出

  當前,美國人工智能戰略的核心邏輯已從“技術領先”的單向追求,全面轉向以“霸權鎖定”和“對華遏制”為主導的進攻性佈局,其本質是將人工智能深度捆綁國家安全戰略,以“安全敘事”為名行“規則霸權”之實,阻滯中國技術進步。

  台灣在人工智能領域擁有獨特優勢,對全球半導體和其他計算機輔助技術供應鏈的經濟價值巨大,在芯片製造和封裝測試領域均位居全球第一,芯片設計能力躋身全球第二,台積電所生產的先進製程芯片占據全球逾90%的市場份額。台灣的硬件製造業也是領先全球,以富士康為代表的代工體系為全球科技巨頭提供了高效穩定的製造平台,聯電、世界先進、力積電等代工企業同樣穩居全球前十,進一步鞏固台灣作為全球電子信息製造中樞的戰略地位。2025年5月,賴清德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合作夥伴論壇提出要將台灣打造成人工智能中心的目標,以“科研、人才、治理”為目標主動尋求國際合作。

  因此,在上述背景下台灣成為美國推動本土高性能計算、人工智能與國防科技發展的重要支撑,是美國實施“友岸外包”政策、重組關鍵技術供應鏈的重要戰略節點。也正是基於這一價值定位,使台灣在美國地緣政治戰略中具備前所未有的重要性。

  美國與台灣長期以來在高科技領域保持緊密合作關係,為雙方人工智能合作奠定基礎。2017年“台灣前瞻基礎設施發展計畫”投入1.67億美元吸引美國與台灣建立人工智能合作關係。此後經過建立“美台經濟繁榮夥伴對話”以及簽署多份人工智能合作諒解備忘錄後,雙方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合作愈發系統化。在當前中美科技博弈加劇、台海局勢複雜化的背景下,對於美台人工智能合作態勢、特點與限度的研究有助於學術界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人工智能領域的區域安全動態與地緣政治邏輯。

  二、美國與台灣人工智能合作的態勢

  美國與台灣長期以來都保持著緊密的科技合作關係,尤其在人工智能時代來臨之後,雙方進一步強化政策機制、關鍵供應鏈、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協作,試圖在全球科技競爭格局中占據有利位置。

  (一)加強政策機制對接,提升合作制度化水平

  在“美台經濟繁榮夥伴對話”框架下,美國與台灣加強科技戰略合作,并將合作的重點向人工智能議題延伸。2020年12月,美國與台灣簽訂《美台科學與技術合作協定》,明確增強雙方技術合作開放性,在智慧財產權、持續之安全責任等規範方面形成共識,為人工智能為代表的高科技研發項目提供政策與制度保障。2021年起,美國與台灣積極推動半導體與關鍵供應鏈相關科技貿易、產業投資協議的簽訂,召開高層洽商會談增進人工智能企業間聯繫,深化台美產業合作,共同拓展國際市場。2023年5月舉辦首屆美台科技合作對話,會議聚焦半導體研究與應用,針對集成電路芯片設計基地建設、人才交流與科研設施部署達成共識。2024年11月,由北美台灣工程師協會和駐舊金山工作組舉辦的“美台高科技論壇”以生成式人工智能與意識技術為主題,打造“意識科技”合作高地。2025年5月,得克薩斯州和台灣在人工智能創新峰會上簽署經濟合作協議,預計台灣將向其美國客戶提供先進的人工智能服務器,助力美國維持其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優勢地位。

  為升級科技戰,美國、台灣與日本、韓國組成“芯片四方聯盟”,推動數字產業物理層技術生態體系的聯盟協同,從而在物理層面構建起技術聯盟的基礎架構。①在“芯片四方聯盟”框架下,台灣在對大陸人工智能態度上全面倒向美國,加大對中國大陸企業的技術限制,把芯片當作威懾中國大陸的戰略武器,建構所謂半導體“硅盾”。②2025年6月,台灣將中國華為和中芯國際列入貿易“黑名單”,限制關鍵零部件、硅材料和工廠建設專業技術的供應,進一步配合美國對華遏制的戰略目的。

  台灣人工智能相關規範及法律深受美國規範的影響。2024年台灣出台“人工智能基本法”草案借鑒美國《發展與使用安全且可信任的AI行政命令》中有關保護個人資產隱私、勞工權益以及強化人工智能可控性領域的規則。該草案還以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制定的《人工智能風險管理框架》為參照,進一步細化了人工智能系統的風險管理流程與安全標準。③

  (二)升級半導體產業合作,維護供應鏈安全穩定

  台灣在半導體技術領域居於全球領先地位,因此美國高度重視與台灣深化半導體供應鏈合作,旨在推動技術與市場的深度融合,進而實現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半導體產業“自主可控”戰略目標。2021年9月,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簽訂《異質整合與先進封裝合作備忘錄》,促成美台建立半導體研發聯盟,加深美台供應鏈合作。2022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與台灣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啓動“2023—2026年美國與台灣先進半導體晶片設計及製作國際合作研究計畫”,鼓勵學者開展半導體、微電子領域的科研合作。2023年6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撥款600萬美元聯合投資6個項目用於先進半導體芯片設計和製造的基礎研究,致力於降低微電子器件和系統的能耗,減少半導體製造對環境的影響,提高半導體性能指標。

  當前,台灣正將半導體供應鏈向美國轉移以換取美國對台灣人工智能產業的支持。2022年6月,台灣最大的半導體晶圓製造商環球晶圓公司宣布投資40億美元在得克薩斯州的謝爾曼投資建造12英寸硅晶圓工廠。2025年環球晶圓公司將該項目投資額增加到75億美元,該企業也成為唯一全程參與“美國晶片計畫”的硅晶圓製造商,助力提升美國晶圓供應的穩定性。2025年3月,台積電計畫增加1000億美元投資亞利桑那州的先進半導體製造業,新建三座晶圓廠、兩座先進封裝設施以及一間先進研發中心,預計未來十年內這項投資將帶動美國各地超過2000億美元的間接經濟產出。同年7月,美國通過《大而美法案》,將半導體企業的稅收抵免從25%提高至35%,提振台灣半導體企業在美投資信心,吸引更多台灣半導體企業在美設立研發中心與製造基地。

  (三)協同布局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強化算力資源與數據支持能力

  台灣當局啓動“十大人工智能基礎設施計畫”,著力發展以智能機器人、量子科技、硅光子學和“自主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興技術,上述新興技術也成為美台推動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合作的重點。富士康與英偉達合作開發人形機器人,探索AI和機器人技術在製造業領域的應用,進而開創製造業自動化的新篇章。④東海大學與喬治亞理工學院、台中市共建全台首座“人形機器人創新平台”,聚焦人工智能機器人研發。2025年5月,美國量子計算企業Rigetti Computing與台灣廣達電腦達成3500萬美元的戰略投資協議,加速超導量子技術商業化進程,優化量子硬件生產體系。隨著硅光子技術成為人工智能時代的關鍵技術,英特爾、超威半導體公司、英偉達與台積電、瑞利光智能公司加速推進硅光子學研發合作,助力光學互聯技術的廣泛應用。另外,自主無人機製造也成為美台人工智能軍事化合作的前沿,2025年6月,美國Auterion公司與台灣中山科學技術研究院宣布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將人工智能自主軟件安裝到台灣無人機中,升級台灣無人機防禦系統。

  人工智能超級計算機當前是美台科技合作的“風口”。2025年4月,英偉達宣布了一項5000億美元的計畫,在美國生產人工智能芯片和超級計算機,并與台積電、富士康和緯創資通等台灣企業合作,在亞利桑那州、得克薩斯州的休斯敦和達拉斯生產和組裝人工智能超級計算機。台灣首台新一代人工智能超級計算機將搭載英偉達H100圖形處理器,計算能力達每秒16peta FLOPS,并計畫到2029年實現高達480 peta FLOPS的計算能力,促進生成人工智能和強人工智能的發展。

  三、美國與台灣人工智能合作的特點

  在美國主導下,美台人工智能合作體系呈現出鮮明的“美式”特徵,表現為地緣政治色彩濃厚、非政府行為體作用凸顯,并助推美國製造業回流。

  (一)“戰略協同”度提升

  其一,戰略依賴性強化。人工智能被納入美台科技與安全合作的核心議題,構成“準軍事—科技聯盟”的合作架構。美國在芯片設計領域處於全球領先地位,台灣在芯片製造業領域獨具優勢,因此彼此存在高度互補的合作基礎。在美中科技競爭加劇背景下,美國不斷調整人工智能芯片出口“禁令”,從“廣泛封鎖”到“精準圍堵”,期間不斷變化對其他國家的科技封鎖政策,然而卻將台灣視作不受限制的“同盟夥伴”,穩固雙方人工智能合作的基本盤。自建立“芯片四方聯盟”之後,美台人工智能產業“戰略協同”性增強,強調保障關鍵供應鏈安全的集體能力,人工智能大模型訓練、芯片製造被納入雙方安全合作框架,使雙方技術聯盟關係進一步升級。

  其二,“制華”態勢愈發明顯。台灣與美國人工智能合作的主要目標就是“制華”,其本質意圖在於減緩中國大陸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進步,通過構築技術聯盟封鎖中國的技術發展空間,限制中國大陸獲取外部關鍵核心技術,阻止中國大陸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從而在國際人工智能技術競爭中實現“集體性科技霸權護持”。2025年5月,台灣將華為、中芯國際及其多家子公司納入其出口管制名單,與美國出口管制法規緊密接軌,加大力度配合美國對推動中國人工智能企業的遏制政策。隨著美國與台灣“制華”步調邁向一致,雙方人工智能合作的“聯盟化”色彩愈發嚴重,競爭性、排他性思維左右著雙方合作的目的與價值取向,致使雙方成為挑戰全球人工智能治理體系的“不穩定因素”。

  其三,規範理念日漸趨同。美國加速打造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標杆,以“人權”和“自由”價值觀為核心搭建起全球人工智能議題的領導叙事架構,以謀求更大的話語權。在美台科技公司技術合作、政府高層對話、跨國學術交流、產業投資持續深化的背景下,美國通過制度化渠道強化所謂“負責任人工智能”“可信任人工智能”標準,嵌入“人權保護、民主原則、透明性與問責制”等核心理念。⑤台灣也在人工智能治理系列法規之中參考美國的標準制定政策,強調數據隱私、算法透明、技術中立等原則,并引入美國鼓勵企業創新發展的原則,促進“監管沙盒”模式形成,提升與美國的制度趨同性。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