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共鑄中華 光陰為證”——紀念台灣光復80周年分享會21日上午在北京台灣會館舉行(資料圖) |
中評社北京11月3日電(記者 陳思遠)在10月29日國台辦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中評社記者觀察到,發言人彭慶恩就台灣光復紀念日相關議題回答了七位記者的提問。這番密集回應不僅清晰傳遞台灣光復的歷史真相,更是對台獨分裂勢力的有力反擊,也凸顯了國家層面對這一歷史節點的重視。在筆者看來,紀念台灣光復的現實意義非凡,為促進兩岸融合、凝聚民族力量注入動能。
近年來,民進黨當局為推進台獨議程,不惜篡改教科書,删減台灣光復的相關內容,淡化台胞抗日史實,刻意抹除中華文化印記,妄圖切斷台灣與祖國大陸的歷史聯結。其推行的“去中國化”教育,扭曲台灣青少年的國家觀、民族觀與歷史觀,這些行行徑既背叛了台灣光復的歷史事實,更嚴重傷害了全體中華兒女的民族情感。
回望80年前的重要時刻,1945年10月25日,台北公會堂(今台北中山堂)外“慶祝台灣光復”的大字格外醒目,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典禮在此舉行,被日本殖民統治50年的台灣,終重回祖國懷抱。這一歷史時刻,不僅是台灣同胞重新“做堂堂正正中國人”的時刻,更是全民族抗戰勝利的重要見證。如今紀念台灣光復,其現實意義體現在三個維度:
其一,以史實校准認知,為台灣青年傳遞正確歷史觀
紀念台灣光復為兩岸同胞特別是台灣青少年提供了重要的教育契機。通過紀念活動,可以向年輕一代清晰傳遞台灣光復“終結殖民統治、重歸祖國版圖”的核心意義,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歷史觀與價值觀,進而強化國家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台灣光復不僅是歷史事實,更標誌著台灣同胞擺脫日本殖民統治、重新“做回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正如北京大學台青博士生林景茂對中評社記者所說,島內教育長期淡化“台灣光復”的意義,不僅推行“去中國化”教育,甚至取消了光復節放假,導致年輕一代對這一歷史節點的重視程度不斷弱化,不少青年對台灣光復的本質認知模糊。而衹有讓更多台灣青年跳出“去中國化”的誤導,才能真正理解台灣光復是台灣同胞重新回歸祖國的標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