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9月10日電(作者 馮寧默)民進黨試圖通過罷免的方式拔除立法院國民黨籍立委的嘗試遭遇重大挫敗。大罷免的失敗,標誌台灣多數選民對這場政治運動存有疑慮,影響罷免結果的因素,至少有五個:
大罷免社會根基薄弱
本次罷免運動,表征上認定部分國民黨民代“未能真實反映民意”、工作履職不利而啟動。然而,許多選民看來更像是一場政治鬥爭,其目的是為了拔除對手黨籍”立委”。
罷免行動緣起的時候適逢立法院藍白聯手,在議事程序中多次封殺民進黨提案。作為“少數派”的民進黨深感掣肘,試圖通過罷免的方式削弱對手力量。許多藍白陣營選民認為本次罷免更多是出於政黨利益而非公益。
除此之外,在選民看來,即便大罷免中的國民黨、民眾黨籍人士不符職責,也有四年一度的選舉制度作保障,不需要額外罷免將民意代表提前拔除。此為大罷免從根源上社會基礎不夠扎實,難以說服多數選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