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23日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主任陳先才教授、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政治所博士研究生林悅賢(通訊作者)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5月號發表專文《聚同化異: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方法論探析》。作者認為,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台灣問題已經到了一個重要節點。和平統一政策仍然是大陸方面對台工作的大政方針,但台獨勢力及外部干預勢力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的威脅正在與日俱增,其後果不容低估。新時期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不衹是正當其時,更要由“求同存異”升華到“聚同化異”,從而將兩岸共識推進到更高的層次。兩岸關係要以“聚同化異”為引領,力爭在“聚同”中“化異”,在“化異”中推進“聚同”,不斷增進政治互信,從而為兩岸關係的持久和平穩定奠定重要的基石。文章內容如下:
一、“聚同化異”貫穿於兩岸融合發展的理論與實踐
馬克思主義矛盾觀強調,矛盾是指反映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對立統一關係的哲學範疇,包含著同一性與鬥爭性兩大基本屬性。矛盾的對立屬性稱作鬥爭性,矛盾的統一屬性稱作同一性。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便是矛盾規律,事物之間聯繫和發展的本質正是體現於此,它也是辯證法與形而上學對立的實質。依據馬克思主義矛盾觀,矛盾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沒有什麼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首先,矛盾普遍存在於自然界、人類社會以及人類的思想當中。其次,矛盾規定了事物向前發展的基本性質和總趨勢。無論是解決認識矛盾、社會矛盾以及其他一切矛盾,都在不斷推進人類社會及事物的發展。最後,矛盾分析法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也是人們認識和改變世界的根本方法。所謂矛盾分析法,就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所說的對待具體問題要作具體分析,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最本質的東西,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活的靈魂。矛盾分析法對認識各種對象和指導各門科學都是普遍適用的。①這就需要我們一分為二地看待問題。這個思想方法的實質就是承認萬事萬物都是對立統一,說明任何事物、現象都可以劃分為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