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快評/賴清德在雙十講話中提出“台灣之盾”計畫,誓言將軍費提升至GDP的5%,想以“鐵穹”式防禦換取虛幻的安全感。這種將安全寄託於軍備競賽的路線,實則是回避根本矛盾的本末倒置。前陸委會副主委、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所長趙建民教授一針見血指出,台灣若陷入無休止的軍備投入,終將“萬劫不復”。
賴的講話看似“溫和”,避提“兩國互不隸屬”,但以“小小多山的國家”自喻,重提聯合國2758號決議“未定論”,其“兩國論”內核絲毫未變。若干文字表述的“收斂”,更多是迫於美國在中美關鍵談判前管控風險的施壓,而非源於改善兩岸關係的誠意。講話中一些防務支出豪言,本質是向美國遞出的投名狀,正如台灣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特聘教授張其祿所言,其內容“完全是講給美國人聽的”。
然而,這種單邊押注美國的戰略,嚴重背離台灣自身利益。兩岸軍力早已嚴重失衡,台灣即便將軍費提升至GDP的5%甚至更高,面對大陸的體量與實力,也不過是“杯水車薪”。更危險的是,巨額軍費將吞噬本應用於民生福祉的資源。
很明顯的,台灣的安全,無法在軍備競賽的泥潭中求得,更無法依靠外部勢力的“空頭支票”。唯有正視兩岸同屬一中的歷史與法理事實,主動尋求緩和與對話之道,才能為台灣構築堅不可摧的和平之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