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今日頭條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韓關係新三十年怎規劃?兩國學者熱議
http://www.crntt.tw   2025-11-20 00:10:51
研討會現場(中評社 崔銀珍攝)
  中評社首爾11月20日電(記者 崔銀珍)由全球戰略合作研究院與經士智庫共同主辦的“中韓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新飛躍”國際論壇11日在首爾總統酒店舉行。第三場“中韓關係發展方向與政策建言”討論圍繞慶州APEC峰會之後如何規劃中韓關係新的30年,展開了從科技、經濟、外交到人文交流、輿論與青年政策的立體化診斷與建議。本場由經士智庫高級技術與創新顧問、前微軟大中華區全球服務部門總經理曾元曦和首爾科學綜合研究生院教授崔在德作主旨發言,四川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黃雲鬆作補充發言,金完重前駐澳大利亞大使擔任主持。

  經士智庫高級顧問曾元曦指出,未來雙方合作的重點方向“已經十分明確,即人工智能(AI)和前沿科技領域”。他分析稱,韓國在半導體、顯示面板、電池等先進製造環節具有全球領先優勢,並形成了從大型企業到創新型初創企業的敏捷研發體系和快速商業化能力,同時積累了成熟的全球運營與供應鏈管理經驗。相較之下,中國擁有龐大的應用市場、多樣的產業結構與海量數據,是“全球規模最大、類型最豐富的AI應用場景”;從算法到硬件的完整產業鏈以及活躍的創新資本,則進一步強化了中國在新興產業領域的綜合實力。

  曾元曦強調,中韓關係“不是競爭敘事,而是一幅互補性極強的合作圖景”。在他看來,韓國的精密製造能力與中國的大規模應用場景若能有效結合,“完全有能力孕育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一代技術與商業模式”。他指出,在美中戰略競爭加劇的背景下,韓國既具備能力,也承擔推動穩定合作結構的責任。為此,他提出三項重點倡議:其一,構建“中韓AI創新共同體”,在前沿研發、知識產權和國際市場開拓方面開展深度協作;其二,建立關鍵技術與供應鏈對話機制,加強雙方企業與專家的共同參與,提高合作韌性;其三,擴大未來技術人才交流,使兩國工程師和數據科學家在同一研發環境中合作,從而以思想碰撞激發新的創新動力。

  首爾科學綜合研究生院教授崔在德指出,慶州APEC領導人會議“應成為韓中關係新一輪躍升的起點”。他提出,韓中合作可聚焦三大方向:一是制度化推動兩國文化與青年交流;二是在數字經濟、綠色轉型與先進材料領域深化產業合作;三是繼續支持中國在韓半島和平進程中發揮建設性作用。特別是以GTI為核心的韓·中·蒙·俄合作機制,如能與韓半島和平經濟構想相銜接,將“為韓朝關係改善與經濟合作注入實質動力”,因此需從戰略層面加強聯動。他判斷,當今國際秩序正處於“由美中競爭、氣候危機、地緣衝突與AI及第四次工業革命叠加而形成的歷史性轉折期”。冷戰結束後30餘年“抑制意識形態衝突、擴大合作”的階段已趨式微,矛盾與對立呈現更加表層化、放大化的趨勢。

  在此背景下,韓國需密切關注全球南方與亞洲格局的變化,並以慶州APEC為契機探索韓中關係的新突破。他強調,韓國在堅持韓美同盟為基軸的同時,“必須維持並修復與地緣上最為接近的中國的建設性關係”,否則將“失去牽制朝鮮的關鍵地緣杠杆”,使大國博弈壓力更直接地投射至韓半島。他指出,韓國的外交與安全決策必須始終建立在充分認知這一地緣格局的基礎之上,在任何情況下都應堅持“安全優先”的原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