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今日頭條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科研專家答中評:“燃冰成炬”背後科技硬核
http://www.crntt.tw   2025-10-10 00:26:36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方法所副所長陳宗恒接受記者聯合采訪(中評社 袁曉麥攝)
  中評社廣州10月10日電(記者 袁曉麥)10月9日,在大國重器“夢想”號大洋鑽探船的見證下,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火種採集儀式在廣州南沙科考碼頭隆重舉行。1522米深海之下,如何“燃冰成炬”?這場開創歷史的火種採集,背後蘊藏著怎樣的顛覆性技術與巧思?參與此次任務的海洋科研專家們向中評社記者揭開了此次“源火”誕生之路的奧秘。

   連闖三關:“源火”誕生背後的極限挑戰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方法所副所長陳宗恒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1522米的深海精準引燃“源火”,需闖過三道關鍵技術難關。第一關是甲烷氣泡的聚沙成塔。冷泉區的甲烷氣泡分散且極易消散。為此,科研團隊設計了精巧的方案:“海馬”號利用機械臂,先將分散的氣泡精準收集,並在深海環境下將其合成為固態可燃冰,如同將“散沙”壓成“磚塊”,實現了能量的濃縮儲存。隨後,再通過設備嚴格控制的加熱過程,將其分解成均勻、穩定的可燃氣體。

  第二關是能量的跨介質傳輸。陽光如何從海面精準送達1522米深的海底?實施團隊給出了答案:一套由高效光伏追光系統和特種電纜組成的創新組合。“甲板上的光伏裝置就像向日葵,能實時追逐陽光,將其高效轉化為電能。這股‘天之光’再通過特種電纜,被精準無誤地輸送至千米之下的引燃裝置。”陳宗恒表示。

  第三關則是挑戰極限環境的深海燃燒。在接近0℃、氣壓高達160倍標準大氣壓的深海,點燃火焰無異於天方夜譚。為此,團隊研發了一個特製的透明玻璃燃燒室。在這裡,甲烷和氧氣按精準比例混合,再通過電火花引燃。技術人員在母船上通過超高清相機實時監測燃燒狀態,動態調整氣體流量,最終確保了“源火”在極端高壓低溫環境下平穩燃燒。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